武林小说

20. 第二十卷《大乘百法明门论》(第1/2页)

《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武林小说50xs.org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面︰七、无想报。

「无想报」,是属于□□第四禅─无想天的果报。前面「无想定」跟「灭尽定」,一个是外道人士、一个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都是以人的果报体而入此定的。而「无想报」不是人的果报,它是修得「天」的果报,我们看解释:

[七、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这段文,我们分成「因」跟「果」来解释,先讲「因」─『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是说外道不知道空性的真理,只知道修习禅定;修什么定呢?修「无想定」,就是修习前面的无想定,使令第六意识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保持无想;慢慢地这个无想的功德成就了,这是他的因地﹔也就是他还在人间的时候,已经成就了无想定。等他命终之后,生到第四禅天;第四禅天里面有九层天,其中有一天叫「无想天」,他的寿命是五百劫;在这五百劫当中,四百九十九劫保持一种无想的状态,完全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六转识。

剩下的一劫呢?就是前半劫,他刚生到无想天,还有想、还能够回忆──喔,为什么能够生到无想天?原来我是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因缘成就无想定、什么因缘死了、最后生到此天,前半劫「想」的心所还有活动;以及最后要死亡的后半劫,想心又开始活动,知道下辈子要投生到哪里;如果下辈子是要堕到三恶道去,他就会很苦恼。

所以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劫的四百九十九劫当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这时候他的生命体,第六识跟心所完全不活动,只有第七识微细的「俱生我执」,及第八识的明了性仍在。这是讲内心的状态,只有第七识跟第八识,前六识都不活动。

那他的色法呢?『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因为他的心法非常的微细,所以色法也特别的精妙而且有光明,能现出光明。这种微细的色法,当然不是清净法身所变现,因为他的我执、法执并没有破坏。这种微细的色法是怎么有的呢?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种杂染的情识所变现的,『依此色心分位假立』叫无想报。

「无想报」,在四禅八定当中,它的果报是很特别的;在四禅八定中,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他们的第六意识都还在;虽然第六意识随着禅定的转深—当第六意识跟「定」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中的定心所)相应时,如是定次第的转深,第六意识都还在,只是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寂静,唯有「无想天」的果报,第六意识不活动。换言之,四禅八定当中,只有「无想天」第六意识不活动,其它的四禅八定,第六意识跟定心所相应都还在,所以特别把它安立作「无想报」。当然这个「无想报」是因地修「无想定」所成就的果报。

这地方「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想」─『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我们很容易对它错认消息。一个人出家之后,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也不研究佛法,就自己一个人修,内心一次又一次修习寂静法。然后观察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就是因为有「想」,而且你又发觉到「想」的波动,就想让「想」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内心寂静觉得很舒服。但是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经常修「无想」,修久了以后,人会很愚钝,很难领悟真理,讲道理也听不懂,跟你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完全不懂如何去分别。

那么「佛者觉也」,修学佛法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要把「想」灭掉。我们看经典,佛陀呵责「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那是因为你在五欲当中,施设种种名言,所以佛陀才呵责你──「于境取像」的这个「想」。但是佛陀也赞叹在三宝境界活动的「想」,好比佛陀在《观经》里,赞叹这个「想」:「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设我们不研究经典,认为佛陀一下子呵责这个「想」,一下子又赞叹这个「想」,怎么来取舍呢?

其实,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当中,佛陀呵责你在五欲境界─「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这样的「想」是呵责的。但是你观想阿弥陀佛依正庄严、观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甚深法义,佛陀是赞叹的,因为光明智慧,也是从「想」生起。「诸佛正徧知海」,诸佛的智慧是正、徧、知;「正」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如」;「徧」是普遍观察诸法的差别相。总之,佛陀的根本智、后得智,也是依止「想」生起的。假设我们不修学佛法,自己打坐,内心寂静住就好。是的,心寂静了,但是很难把问题给彻底解决,因为根本没看清楚问题的根源。你不学佛法你不知道,生命的问题在于「无明」,不是在这个「想」。

关于「徧计执」还有「真如」,后面会讲到。你内心对于外境的自性、执着不破坏掉,想保持寂静住,无法保持太久,「如石压草」,你压不了这个「想」,这样的寂静状态很容易失掉。虽然你的妄想没有了,但是你的菩提心、六波罗蜜、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没了,问题在这里。所以对于「想」,佛陀的意思是要「转识成智」,应该把五欲中的想,转念念佛、念法、念僧﹔不是把它消灭,而是换一个所缘境。佛法讲「不二法门」,这句话讲的妙──「不二」,是谁造五逆十恶呢?是「想」;成就诸佛万德庄严也是「想」,就是一念之间的迷、悟而已,所以这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从这个无想定、无想报,可以看出来,外道确实是错认消息。

[八、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以下「名身」、「句身」跟「文身」,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什么叫「身」呢?就是「聚集」的意思,把同一类的聚集起来叫「身」。『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名」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或名称;人跟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你讲什么话、我听得懂,我讲什么话、你也听得懂,就必须安立各种名字──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胡子、这是杯子…这叫作「名」。

[九、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所谓「句」,能诠释诸法之差别。前面的「名」,只是诠释诸法各别的体性,不能够将诸法做一个比较。简单说:「句」是把「名」多加上几个字,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义理,完整的义理就叫作「句」。换言之,「句身」必须要具完整的道理。什么是完整的道理呢?举一个譬喻:「眼睛是无常的」,喔,这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只是讲「眼睛」,那这个道理不完整,因为「眼睛」只是一个名词。我们说「眼睛是无常的」,表示眼睛是会败坏的,现在存在不是永远存在,总有一天眼睛会败坏,这就是眼睛无常;耳朵也是这样,那耳朵也是无常,还有一切法也是无常。总之,能够完整表达义理的,叫作「句」。

[十、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所谓「文」也就是「字」,这是一个单字。前面的「名」与「句」,都需要依文字建立起来;好比眼睛、耳朵、眼睛是无常、耳朵是无常…这些「名」跟「句」,都是许多「字」累积而成的,所以这个「字」是「名」跟「句」的基础。

但是不论是「名」、「句」、或是「文」,三者都是依止色尘、声尘跟法尘安立起来的。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好比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要靠声音来表达。像我们中国佛教真是了不起,中国佛教的梵呗─炉香赞,这种音调的声音,能够激发出你出世的道心﹔当然,如果是世间靡靡之音,唱了以后也会让你生起很多烦恼。所以声音能够表达很多的义理,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起善念?或起恶念?是有影响的。

『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又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书,才知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而这名、句、文字是眼睛所缘的境界;所以书册里面的名、句跟字,是依「色尘」表达出来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你好,猫先生时空穿越症候群海贼王之青王排名第二的超英室友总是在自吹快穿女配拯救系统快穿之虐渣虐渣重生之朗朗星空[埃及神话]超度灵魂也要推行市场经济野生动物的日常不朽之王跪伏吧,鱼唇的主角!(快穿)系统之女配攻略黑篮之神级球员开封犬游记来做游戏吧!女王大人[综穿]完美执事养成系统竹林深处是我家综漫:神之征途坏事多磨古墓里的一窝蛇鸡夫夫(ABO)变成小白兔的日子快穿之拒绝小白花海贼王之镜花水月卡亚那的树三千职业可攻略[综武侠]楼上黄昏回到古代开产科[斗罗]烨火芙爱维尔海的人鱼[陆小凤同人]九剑快穿系统之女配复仇(快穿)逆袭吧,女配[大唐双龙]问鼎脸盲狱主修真记宋帝江山奋斗吧,小受!梦幻傀儡师的综漫妹妹的时间囧死个人了